今天是 ship 60 for 90 的第一天,其实本来想写的是另一个主题,在中午空闲时间也在手机上敲了个大纲出来。今天白天工作比较忙,所以晚上就早点下班回家,准备沐衣更衣后开始动笔,但是在洗澡的过程中,突然觉得既然今天是跨入 ship 60 for 90 的第一天,有必要总结一下参加 ship 30 for 90 的一些感想,毕竟我也 double 了一下,参加了两次。
关注废话集的时间其实挺久了,但是第一次的活动的确没有看到,刷到第二次活动开始的消息时,其实我也犹豫了一下,因为怕自己不能坚持,而且那时是一季度,正是我们单位最忙的时候,也怕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写。恰好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看有关自我成长的书籍,所以觉得需要挑战一下自己,逼一下自己,所以忐忑的参加了。没想到的是那期居然只有我一个人,虽然群主(暂时只能想到这个词,如果叫“废话哥”好像不太好听)说怕我只有一个人可能有点可怜和孤单,但对我来说反而压力减小了,因为觉得我的沉淀不够,刚开始写的东西肯定拿不出手,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即使我中途坚持不下去,丢脸的程度也会降低吧。
我选择的文章载体是博客,这个博客其实在去年 4 月份就建好了,说“建好”有点夸大了,就是直接购买了这个名叫 Gridea 的博客服务。从前两年开始就一直想建一个自己的博客,但网上的教程太多,服务器、域名、SSL、各种博客框架,让我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而且看其他人搭建博客的文章,基本所有人都有过迁移博客的经历,这对我来说来繁琐了,实在没有精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推上看到了 Gridea 的介绍,那里还属于内测,还发了邮件过去申请注册,在试用之后就付费了。一年的费用是 10 美元,网上免费搭建博客的方法固然非常多,不过我付费的最大原因是节省自己折腾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有人也和我一样想购买类似的博客服务的话,除了我自己在用的 Gridea,另外还有两个可供选择,一个是可以同时提供博客和播客托管的 Typlog ,另一个是功能更加丰富的 Thorn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选择。
为什么我会选择博客这个形式参加活动?理由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我差不多已经荒废了这个博客快一年了,我不想白花这 10 美元。
这应该是我性格中一个严重的缺点。从小到大,在外人看来,我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虽然没有那么自觉,但是也不让父母操心。但是到了大学我才发现,从小的教育让我习惯了被各种外部力量推着前进,在家里是被父母推着,在学校是被老师推着,在大学参加社团或者学生会也是被上面学长或者辅导员推着。在很多事情上,我能迈出第一步,但是后面很难主动再往前进,一直被推着前进,慢慢地我就习惯了这种被推着走的感觉,这在后面的工作上带来了很多坏处,比如做不好向上沟通,很多事想得不够深入。我希望能改变自己的这种性格,所以开始看有关自我成长的书籍,正好碰上了这次的活动。
开头也说了,参加这次活动是为了逼一下自己,而且是找个人逼自己。因为如果不逼自己,我可能永远会给自己找借口,永远不会开始写作。就像我上面说的,我购买了这个博客,但是直到参加 ship 活动前,我只写了两篇文章,加起来还没有 500 字。
我一直在给自己找借口,觉得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写,而且也觉得我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借口越找越多,写的动力也就慢慢消失殆尽了。
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觉从恶性循环中脱离出来了。我会每天强迫自己去思考当天经历的事情,去整理曾经做过的笔记,去阅读那些放在书架上只打开过一次的书。即使有时候因为要陪儿子弄到很晚,我也会强迫自己在手机上写完当天的文章,不管是不是写得很差(有几篇是真的写的不好)。过了两个月,至少我能保证,即使后面我退出了这个活动,我也能保持每天一更的习惯,因为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掉,不管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
群主在群里曾经怀疑我是不是有拖延症,我承认我是有拖延症的。
都说 deadline 是终极生产力,我毫不怀疑,因为我经常也是在 deadline 前完成工作。当然不是所有时候,如果那天我的状态特别好,我会提前将所有事情都完成,但这种状态好的情况太少了。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要做的事就像是洪水一样,汹涌而来,而且似乎没有退去的迹象。这种情况会造成两种局面,一是陷入 todolist 无法自拔,忙得晕头转向。二是因为疲惫而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开始拖延各种事情的完成进度。更多的时候,两种情况会交织出现。
直到最近,我在参加这个活动上的拖延症才有所减少,卡点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基本上每次卡点都是在外面有应酬喝了酒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被群主看穿了有拖延症,都被看穿了,总不能不改变吧,否则多丢人啊。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开始享受写作的过程,开始渴望去表达,之前在网上看到的说是卢曼说的那句话:笔记不是我思考的结果,它们就是我的思考。我也开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有时候一个主题写着写着,就开始背离一开始搭建的框架,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我有时会把它拉回来,但有时干脆就推翻了重新开始写,因为新的方向好像更有意思。
在活动中,我写的很多文章是有关孩子的,还有一部分有关我日常使用的工具、看的电影和书籍,另外一些就更像是我的日记或者回忆了,说来惭愧,真正对他人有用的东西在我看来很少。这是我回顾我写的 60 篇文章的粗略总结,也证明了我一开始的想法,思想沉淀不够,写的东西拿不出手。
第一次冲击 60 for 90 打了退堂鼓,所以只能继续参加 30 for 90,进入下一期的时候,参加的同伴变多了,不得不说,下一期里的人写的比我好太多了,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了,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不过,这次我却没有一开始那种丢脸的担心了,因为经过第一期,我对参加这个活动的想法改变了。虽然群主孜孜不倦的在教导我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技巧我是没怎么认真学,不过更多获得的启发是要学会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想法,不管这个想法在你自己看来是多么幼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创造了一套记录想法的流程,后面有机会整理了发出来。当我记录的东西多了,并且开始定期整理(其实将想法写成文章现在就是我整理的方法之一),我发现我不再担心写的东西不够好,因为我自己从中有了收获,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将我自己思考的东西发出来,这就够了。进步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个很少独立思考的我变得开始独立思考,这个进步对我意义就很大了。
第一个收获是我开始真正阅读了。我是一个有收集癖的人,家里的书不少,收藏夹里的东西我都快忘记了,稍后读软件里的文章也快溢出来了,我花在收集上的时间挺多,但是花在阅读这些东西上的时间却并不多。为了输出,必须有输入,而且输入的量要远远大于输出的量,因此我开始强迫自己阅读,以前我更多会打开 youtube 和 emby,现在更多打开纸书、微信读书和 reeder。这个改变不仅让我不再陷入以前那种浪费时间的自责中,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陪我儿子,因为玩娱乐软件会让你很难抽身出来,比如我在看一个视频或者看一个电视剧,当儿子过来找我时,被内容和剧情吸引的我很难脱离出来,但是看书不一样,我能很容易的合上书,陪儿子去画画或者踢球,结束了再把书打开。
第二个收获是我开始精简自己的手机软件,从而提升了效率。在参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个事情,那就是工具是为人服务的,并且要从你的需求去使用工具,而不是人云亦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有提过,我曾经下载过许多笔记软件和写作软件,但我的博客还是荒废了将近一年,后来我将那些热门的双链笔记软件都删了,不是他们不够好,而是现在的我用不上,我只需要 Bear 用来写作,workflowy 用来记录就行,其他的都不再使用。同时我将一些摄影软件、阅读软件都进行了精简,精简之后顿感神清气爽,而且日常使用没有任何不适。很多时候你认为的需求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如果你再深度思考一下,会发现其实用不到,只会强化自己的选择困难症。不过我还是对新的工具和 app 充满热情,因为这是我的兴趣爱好,研究的过程也能强化我对工具的理解和对这个世界前沿科技的认知。
第三个收获就是我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这个其实和写作没有关系,但是的确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而且细想一下,也是因为我开始养成写作的习惯后,便开始对其他好的习惯产生兴趣,并且去具体实践,发现跑步确实能让人思维更加清楚,当然现在还做到每天跑,而且跑步的强度距离群主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毕竟习惯是养成了,那就是我的收获。
说了这么多,也没讲学到了什么写作的技巧,因为也的确没学到。不过也可能学到了,毕竟也能写到 3000 字了,就算是凑的,也算是技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