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说一下近两年大发展的普惠金融。
其实普惠金融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按照最初的定义,普惠金融(英文:Inclusive Financing)是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的金融服务概念,意指普罗大众均有平等机会获得负责任、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又称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那些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微小企业。而在中国,大概央行在2016年提出的这个概念,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到了商业银行层面,主要是两点,一是针对普遍金融目标群体取消或者减免各种收费项目,二是针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支持,也就是下降贷款利率,同时加大贷款投放规模。第一项主要是由各家银行的部行进行政策制定,决定减免哪些收费项目,对于基层银行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第二项,俗称普惠贷款。
其实这两项本都应该是一件让利于民,增加弱势群体金融参与度,提高经济活力的好事。但是,许多政策在政府部门或者大型国有企业往下传达的时候,渐渐就失去了它本来有的样子。首先声明我只是一个基层金融民工,原谅我无法从更大的视角去思考政策背后的逻辑,但其实我也思考过,不过还是觉得已经偏离原来的目标。
现在各家银行对于普惠贷款的重视程度基本上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前各家银行是以存款立行,即使这句口号还存在,现实情况是存款的比重至少降到了50%。每家银行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去放贷款,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贷款品种,无论是信用类的,还是抵押类的,或者特色产品比如针对烟商客户的,针对缴税客户的,针对有质量认证体系证书的等等。一开始的发展还算是比较顺利,毕竟之前在银行贷款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现在一下子降低了门槛,很多人都很容易的就在银行用比以前低得多的利率贷到了款,其实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由于有国家的贴息,银行放普惠贷款的利息加上国家的补贴,收益是比较可观的,客户也能降低财务成本,同时对于银行本身的员工能力提升和组织架构的升级也是有利的,以前的银行做贷款效率相当低,一个贷款可以做一个多月,但是现在基本上一个星期肯定弄好。
但是,所谓物极必反,由于国家对银行的考核越来越重,每年都要达到一定的新增比例,这个时候,路子就开始走弯了。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大量贷款中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不乏有许多不良中介,给客户伪造假材料、恶意包装客户,而且收得中介费有时候能达到和银行一年利息一样,相当于客户被收了两倍的利息。至少到现在为止,这个情况是越来越严重,完全没有减弱的趋势,许多银行基层员工为了任务压力被迫和这些贷款中介合作,因为他们有更广的客户源,术业有专攻,银行员工平常除了贷款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所以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进行客户营销,但是这些贷款中介机构就是吃这口饭的,因此他们的客户源会比银行更多。不过其中多数客户的资质都不是很好,甚至有些人其实拿贷款就是去揭东墙补西墙,资金链处于已经断裂或者即将断裂的边缘。甚至,因为普惠贷款的大发展,许多银行员工也参与到和这些贷款中介一起伪造材料做虚假贷款的活动中,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极速上升。
以上所说的情况至少现在看来暂时是不会减缓的,因为国家需要普惠金融这个牌子去表明他扶持中小企业的决心,不过今年以来的经济环境,许多正规经营的中小企业已经不敢贷款了,正在慢慢地还贷款,但是今年的各家银行的贷款新增任务依然相当大,所以虚假贷款或者用途不当的贷款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