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dge to Terabithia

不要让你的孩子有负罪感

2024 / 4 / 8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冰心 译)

这是我今天读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开头的诗,在看了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后,结合这首诗,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最早听说这本书是 Netflix 的同名剧集,虽然普遍评价很好,但是我没有看过这个剧集,现在的工作加上带孩子的确没有时间能去看剧。看这本书也是因为下载了微信听书,可能是有检测到我在微信读书上经常看教育一类的书,所以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我在上班的路上听了第一个故事的前面一半,其中的一个片断让我停下思考了很久,我选择打开原版书籍,不再听书。书籍的一开始就是上面那首诗,配合着那个片断,两种对孩子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交汇和碰撞。那个故事中的小男孩因为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经常被打和辱骂,并且一直被说笨,然而作者作为一个家教却发现这人小男孩并不是笨,而只是一个被吓坏的孩子。他不敢和父母顶嘴,他只能默默忍受妈妈的责骂和拳脚,却还和作者说是都怪自己太笨了,考试没有考好。他这是背负了怎样的负罪感啊!

上一代的很多父母又何尝没有让孩子从小背负这种负罪感呢?

让孩子产生负罪感是父母最容易轻视的问题,因为有时候这种负罪感表现出来的是乖巧、听话,也可能是软弱、沉默,大多数父母可能都没发现问题的产生。然而这对于孩子来说,却会影响一辈子。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母亲从儿子出生到长大,每次吃饭如果烧鱼的话都会把鱼头给儿子吃,每次都说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吃鱼头,可是在母亲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着在病床前的儿子说:其实妈妈很喜欢吃鱼头,只是每次都省给你吃而已。儿子当时就崩溃了,一种强大的内疚和负罪感涌上心头,他的下半生可能都要在这种负罪感中度过。你说这个妈妈是个好妈妈吗?很多人会说是的,能想像她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付出了很多,舍弃了很多自己的幸福。然而这个妈妈是真的爱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不然,否则她不会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将这个隐藏了一辈子的秘密说出来,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伟大,为了让儿子永远记住自己的好。可是在这个儿子看来,妈妈因为自己而没有过上开心的生活,这种对母亲的爱和这种自责会让他在某种层面无法原谅,他会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妈妈其实喜欢吃鱼头,他会责怪自己是不是没有好好想过妈妈喜欢什么,是不是没有做到应尽的孝道。

上面两个故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待孩子的方式,但是都让孩子产生了很大的负罪感,这都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起到很坏的影响。

而产生这种负罪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父母太想把自己的意念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无论是强烈地让孩子获得优秀成绩成为人上人的意念,还是委屈地丢弃自我把全部好东西都省给孩子的意念,都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看。

今年我和我妈妈有过一次争吵,当时聊到了现在很多孩子出国留学的事情,我妈说让孩子出国就是白养了这个孩子,可我却觉得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他选择留在我们所在城市,那我们也很开心,如果他选择出国留学,我们也会尽我们的能力去支持他,我们不想强迫他去做一个顺应我们的选择,而是做一个他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我妈认为我的这种想法就是还没有吃过孩子不在身边的苦,她列举她身边那些孩子不在身边的老人过得有多么惨,还觉得我没在她和我爸住的城市已经让她们很不满了(我住在市区,我父母住在县区,开车40分钟可以到达)。听到她说这个,我觉得我已经没法和她再交流了,而且这个时候我妈已经开始要流眼泪了,所以我选择沉默,不再说话。其实我知道这个时候她就是想让我有负罪感。

我不再把父母当成小时候崇拜的对象,因为我知道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观念是那个时代给他们的,他们没有渠道去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进行交流。当我面对我儿子时,我知道我以后也不再是他崇拜的对象,他会有更多崇拜的人,我所能做的不是强加我的观念给他,而是引导他去认识这个世界,让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我们有自己的课题需要去解决,而他也会有他的课题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