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dge to Terabithia

五一的另外两个收获

2024 / 5 / 7

好久没用 iPad Pro 写文章,还有点不习惯,今天电脑忘在车上,太晚了也不想去拿,正好今天晚上老婆和儿子很早就把学习任务搞结束了,所以将 iPad 空出来给我用。

许久不用,对于在 iPad Pro 上打字有了新的感受。

一是 iPad Pro 的妙控键盘相较于我现在用的蝶式键盘的确使用起来更加顺手,怪不得网上这么多人吐槽蝶式键盘,用久了才发现,的确键程的长短对于输入体验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

二是 iPad  Pro 120Hz 刷新率的确用起来很爽,从 MacBook 用回来,动画的流畅度肉眼可见的提升,应用之间的切换以及返回主界面的动画都流畅的让我感觉不真实。

三是 iPad Pro 屏幕的确是好,虽然我的是 2018 款,但是相较于我的那块便携显示屏,显示效果也是秒杀,便携显示屏惟一的优势可能也就是大了。

说完了 iPad Pro 的优点,还是要说一下缺点的:

一是快捷键没有 Mac 来得灵活,同样的应用,比如 Bear 在 iPad 上的快捷键就明显少于 Mac

二是没有第三方输入法,倒也不是说苹果自带的输入法有多差,只是有些特殊的功能没自定义,比如我所需要的中文和英文以及数字之间自动加空格这件事,在 Mac 的很多第三方输入法都可以支持,甚至连 iPhone 的第三方输入法也可以支持,但是 iPad Pro 就缺失了,我觉得既然 iPhone 都能支持,在技术上 iPadOS 应该可以比较容易适配吧。

三是妙控键盘的触摸板和 Mac 相比还是有距离的,无论是按压的手感还是面积,用过 MacBook 的触摸板再用妙控键盘的会觉得有点憋屈。

没想到,写一下重新上手 iPad Pro 的感受就写了500字了,今天准备写一下我在五一期间除了昨天介绍的入手了 Voicenotes 这款软件之外,其他两件有关我在软件使用上的变化。

用上 Roam Research

先说一句,我可没有付费成为 Roam Research 的会员,一年 100 到 165 美元的价格我是万万不可能付得起的,尤其是用在一款笔记软件上。

应该是在 3 号晚上,我在单位值晚班,一个人待着,所以没事就是 tg 上闲逛,正好 1 号付费了 Voicenotes,所以就在搜索有关这个软件的信息,其实搜索到的信息也就两三条(足以说明这个软件的小众),然后就看到了404 [[ ]] KIDS SEE GHOSTS 上的一条信息 ,是讲他现在手机端工具坞上的软件,第一眼看过去,觉得这个频道主肯定是强迫症,所有软件背景全是白色。其中第一个就是我正在研究的 Voicenotes,而第二个软件我好像已经好久没看到有人讨论了,它就是 Roam Research。

我印象里这款始祖双链笔记软件在 Obsidian 和 Logseq 还有其他新兴笔记软件的夹击下好像完全没有了声浪,至少在中文的笔记圈内(后来我搜索了一下,在国外的笔记圈也没啥讨论热度了),我对它最近的一个印象还是它那高昂的定价,也是这个定价让许多人转移到了以 Obsidian 为首的一批免费双链笔记软件。这个频道主当时写的是现在 Roam Research 的移动客户端已经越来越好,响应速度也进步了很多。当时的我也不懂为什么居然就好奇心作祟去下载了这款软件(当时完全没想到是必须付费才能使用),下载打开后发现和其他笔记软件不一样,不是让你先选择一个本地或者 iCloud 库,而是直接让你登录账号。我依稀记得很久以前我是有用过 Roam Research 的,所以就在 1Password 中搜索了一下,的确是有一个记录,可是当我输入账号密码时却显示密码错误,正当我纳闷的时候,我看到下面有一个 Google 登录的选项,我就尝试着点了一下,用我主账号进行登录,没想到居然登录上了,而且居然能看到一个用我英文名命名的库,点进去后就看到了软件的主界面。当时我还在等着软件跳出来付费的页面,可是却迟迟没有出来,而且我居然可以正常记录,并且上面那个显示同步状态的小绿点一直保持常绿状态。

我突然有种感觉:难道我可以免费使用?这是什么天大的 BUG 啊!

我连续输入了好几条笔记,都没有什么问题,以下是我当时在 Roam Research 里的笔记,表明了我当时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

  • 手机端的 app 可以直接使用吗?

  • 我在网页上不好登录

  • 可以登录了,好像的确可以利用选择这个库来使用

  • 可是在手机上可以登录并且使用

  • 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都可以正常使用

  • 有点搞不懂了,难道我可以一直正常使用 rr,而且不用付费?

  • 天呐,我真的可以同步并且一直使用 rr 吗?

  • 那我不是不需要去想着怎么折腾 logseq,可以直接使用 roam research 啊,我也不需要什么插件,只需要能记录我的文字就可以了

后来经过我在网上搜索,我才知道,原来我这个账号属于最早一批的内测账号,后来在开放注册并且正式收费后,Roam Research 对于当时的内测账号并没有清理,作者也比较保守的表示会暂时保证内测账号的免费使用(不过我感觉都这么多年没有清理,应该不会清理了吧)。然后我才依稀想起来,好像当时 Roam Research 刚推出的时候,我的确是在手机上登录网站并且注册过,不过当时那个网速根本没法正常使用,而且我当时也没有电脑,手机上的使用体验基本等于没法用,所以也就没有再关注。没想到当时我注册的居然还是内测账号,只能感谢我当时无聊就喜欢在网上看这种新闻,有什么新鲜东西就先尝试一下,才让我有了这“泼天的宝贵”。

在我确定我可以免费使用 Roam Research 的当下,我就决定要开始使用这款被称作双链笔记始祖的软件,倒不是纯粹因为不想浪费这个年费达三位数美元的产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我对于 daily notes 的笔记记录方式一直都很喜欢,在 Obsidian Logseq 之间我也是更喜欢 Logseq 一点,甚至我在单位的内网电脑上还装了一个 Logseq 的客户端,建了一个本地库。不过因为 Logseq 依托 iCloud 的同步实在不给力,之前使用的时候已经有多次同步冲突的问题了。然而 Logseq 的官方同步要一个月 5 美元,这个价格对我来说也是完全没有必要,而 Roam Research 的同步一直都是比较稳定的,毕竟这个会员价格摆在那。

二是我对于 Roam Research 生态比较弱的问题并不太在意,因为我对插件的需求并不是很强,我只要能正常记录,并且能打 tag 和双链就行。之前在 logseq 上下载的许多插件我后来都删掉了,因为觉得用不太到。

三是这款软件足够简洁,不用你去折腾。就像我在使用 voicenotes 时说的,简洁的页面和功能可以让我使用起来更加专注,我之前研究 Obsidian 的时候会被它丰富的功能给吸引,研究这个软件的时间比真正打字的时间更多。

当然,“免费”这个原因是我决定使用它的最主要的原因,否则我可能就得继续使用以前的老方法,通过 Drafts 将内容发送到 WorkFlowy 中,然后每天进行整理。现在有了这个永久免费的“昂贵”软件,再结合 voicenotes 的常态语音输出,我笔记流程的一部分已经确定了,后面只要慢慢磨合就行了。

删除稍后读软件

我在五一做的另外一件软件使用上的变化就是我把手机上所有的稍后读软件都删了,包括 Readwise Reader 和 Omnivore,这两款软件其实在我手机上待了很久了,但说实话,我用得的很少。这个少不是指我放进去的文章少,而是我真正阅读的时间很少。回顾一下, 我基本上没有在这两个软件上好好的读完一整篇的文章,反而是直接在网页里面读完的文章会更多。

说到稍后读软件, 最早的时候我也下载过其他的两个当时比较有名, 也比较老牌的稍后读软件,一个是 Instapaper, 还有一个是 Pocket,这两个应该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稍后读软件。当时是在各种数码网站, 包括少数派的一些文章上了解到稍后读这个概念,就是把一些你当时没有读完的文章, 或者说你想要去精读的文章放到稍后读软件里,方便你后期在一个统一的地方去阅读所有你想读的文章。而且大多数的稍后读软件都会把文章的网页精简化, 把一些不必要的因素, 比如广告或者花里胡哨的装饰去掉, 只留下纯粹的文字。这个稍后读的概念在当时特别流行,我也觉得特别科学。

但是现在回顾之前的几年, 我从来没有在稍后读软件里面去把这些文章全部都读完,真正感兴趣的文章, 当我打开网页的那一刻, 我可能就非常渴望把它读完,即使当时没有读完, 下次也会打开浏览器, 再去读这个文章。另外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稍后读软件会让我的阅读过程有一种割裂感,就是把这个文章和这个作者, 或者说把这个文章和承载这个文章的网页、博客给割裂开来。但是在我读某些文章的时候, 我可能会非常想要读这个作者写的其他的一些文章 或者说在这个网页上, 有更多作者所推荐的一些文章,在这种整体的阅读过程中, 我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个作者想表达的东西, 更加全面的去理解我想获得的知识。在稍后读软件里面看这些文章,就它们是一个个孤岛,不会让我有这种寻求阅读的欲望,但在一个网页上 我可能会想要去不断探索,这种探索的感觉是稍后读软件所不能够带给我的。

另外一个舍弃的原因是稍后读软件的解析能力有限。无论哪个稍后读软件,即使做得再好,有时候还是会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结构、要素、图片没有办法很好地展示出来。就像 Readwise Reader 对中文网站的解析能力就非常的差,最明显的就是对保存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无法展示图片,而且现在很多的博客和网站的页面做得非常好看,广告也没有那么的明显,并不会影响你的阅读体验。许多个人独立博客的设计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你从这个网站的设计上就能够看出这个作者的一些审美。我觉得有时候阅读一些博客的网站,单单是看它的网站设计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虽然我把这些稍后读软件删了,但是稍后读的需求还是有的,我怎么去补充我稍后读的需求呢?就是直接用Safari里面的阅读列表,也就是 Reading List。

其实这个功能之前苹果刚刚推出的时候就有人说会把这些稍后读软件给干掉,但最后真正用这个功能的人很少。之前我也曾经看到过有些作者说他在用 Safari 的 Reading List,当时我还不是特别能理解,因为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一个软件,而只是一个功能,用起来不是会很麻烦吗?而且其实以前的我对于APP是比较热衷的,我觉得很多的功能就应该放在APP里面去实现,打开来也方便。但是现在的我会觉得工具是次要的,如何去达到你的目的才是重要的。因为 Safari 基本上每天都要用,如果哪天我突然间想看文章了,就可以打开这个 Reading List,里面能够看到哪些文章是我已经读过,哪些文章是我没有读过的,没有读过的我就可以直接打开来阅读。

另外就是一个标注的问题。之前为什么我会用Readwise Reader,主要就是被它的这个可以直接和 Readwise 联动的功能吸引了,而且当时我还在淘宝上花了几百块钱买了 Readwise 的十年的体验会员。但是这一年多以来也没有真正用起来,主要原因就是我没把 Readwise Reader 这个软件用起来,也就没有做标注,所以就没法使用 Readwise 的标注回顾功能。不过我现在发现可以在 Safari 浏览器里面直接通过分享菜单把你在网页上选中的这段文字直接分享到 Readwise 里面,并且在分享的页面上可以直接写note。在这几天里,反而我阅读文章和做标注的频率提高了很多,因为以前我会纠结是不是要把这个文章先转存到 Readwise Reader 里面然后再进行标注,但其实我在看这个文章的时候就已经有标注的冲动了,现在的这个流程反而更加符合直觉,效率也更高。